產地導覽

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蔭油?
蔭油不等於油膏,也沒有令人害怕的腳氣味,而且不只黑豆可以做蔭油,黃豆、茶豆也可以,只要全製程不使用小麥相關的原料即可,因為有黃豆又有小麥,就會變成日本豆麥醬油的系統,台灣蔭油最大的特色是無麩質,適合小麥過敏者使用。
究竟蔭油是什麼?
蔭油是醬油的一種,屬於台灣的傳統醬油,英文都翻譯好了,就叫「Yimyu」,從2016年年底開始盤點全台各地醬廠的資訊,聽了很多前輩的說法,目前認為比較合理解釋是由黑龍蔭油涂靖岳老闆所說的,「蔭」是取一個近似台語的發音,讀做「hìm」,原意指的是密封環境下進行加熱的動作。蔭油至今已廣義地被認定為高溫日晒下所形成的醬油。簡單地說,「使用整顆豆子,放置於一容器日晒熟成的醬油」即為蔭油。
現在就讓我帶你去看蔭油工廠吧!進工廠前,請打開四個感官,一是視覺、二是嗅覺,接下來是探索與味覺。
這裡就是麴室,等我一下,讓我先把布拿開,竹盤上白白的東西,就是正在發酵的豆麴,在這個空間聞到什麼味道嗎?
通常麴菌發酵得好,這裡聞到的是淡淡的仙草蜜香氣,但如果沒有控制好發酵的溫度,超過38度太久,這裡聞到的就是濃濃的尿味了。不過特別放心的是,在臺灣,發酵其實很不容易失敗,因為臺灣是釀造天堂,北迴歸線經過,又是一個海島國家,擁有良好的溫溼度條件。在臺灣只要豆子煮的熟度剛好,就可以長出漂亮的豆麴;有好的豆麴,就有機會製作出好的蔭油。
經過4~7天,發酵得好的豆麴就像剛出生的小雞一樣,充滿生命力。
接下來我要帶你到我們家的網美打卡景點-「甕場」。
這個排排的陶甕大約有100多顆,可以隨便找一顆的陶甕摸看看,有感覺到什麼嗎?熱熱的對吧!日晒是臺灣蔭油的特色,有日晒跟沒日晒,風味是不一樣的。
現在打開甕蓋給你聞聞,看一下表面的結晶,請根據你身體所感受到的香氣,告訴我上面的結晶是鹽還是糖,我可以判斷你是感性的人,還是理性的人喔~
「選鹽的人」 —— 答對了,你是理性的人,你一定知道醬油需要透過鹽來控制發酵。
「選糖的人」 —— 你是感性的人,雖然答案猜錯了,但你所感受到的甜香氣味是正確的,大家其實只要遵從自己身體的感覺,應該會聞到一股甜香,為什麼確定是甜的呢?
當陶甕裡頭的醬汁熟成,撥開上層的鹽結晶後,生蔭油的香味經常會吸引蜜蜂靠近,這是連蜜峰都會誤會的香甜氣息。過去雲林虎尾有一家醬廠名為「金波醬油」,大家習慣叫他們「蝴蝶牌」,會這麼命名的原因是,他們家的蔭油熟成後,會吸引附近的蝴蝶,這是大自然的認證。
蔭油聞起來雖然是甜的,不過就像你眼前看到的整片鹽結晶,蔭油直接吃,鹹味非常明顯,而它的原始味覺應該是「先鹹,再慢慢地回甘」,這裡提到的回甘,很多人會誤以為是吃到甘草芭樂時的那種回甘,但其實吃起來會甜的醬油,大多是加入了添加物,或加入大量的糖。
什麼是回甘?
「蔭油入口後,鹹味大概會在口腔中停留1分鐘左右,等鹹味結束後所留下來的味覺,就是真正的甘味,像是喝茶一樣,口腔生津不覺口渴。」
最後就是我們的熬煮空間。
這裡夏天熱,但冬天很幸福,今天知道你要來,早上八點就開始熬煮,現在這鍋蔭油就快要滾了,但真正的香味還沒出來。臺灣蔭油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,那就是煮滾之後香氣才會跑出來,這跟日本的豆麥醬油很不一樣。
日本豆麥醬油香氣主要來自澱粉,會轉換成醇類香氣,類似酒精的香氣,醬油不適合煮滾或滾太久,香氣容易揮散。你一定有一個記憶是,去日本吃醬油拉麵,老闆端上來前,才會將醬油與高湯結合在一起;臺灣蔭油用的原料是整顆豆子,香氣為酯類,類似油脂類的香氣,所以蔭油煮滾才會香,而且相當適合長時間燉煮,並且可以重覆加熱,傳說中的老滷就一定要使用蔭油,除此之外,高濃度的蔭油(壺底油)還可以當湯底,完全可以取代一般家庭習慣使用的雞湯塊或大骨粉,特別適合與大白菜、番茄、肉類食材結合。
蔭油煮湯,請不要把它想像成在喝醬油水的概念,加蔭油並不是想吃到濃濃的醬油味,而是希望適量地添加,蔭油與食材結合出全新美好的滋味,像大白菜 一顆只要加入10~15ml的壺底蔭油,燉煮30分鐘,喝起來就像雞湯一樣。
講完了,手刀準備好,平台裡頭有各式各樣釀造方式的蔭油,風味皆不相同,先選一家醬廠的蔭油試試看吧!
基本上第一次購買,可以用香氣的輕重、口感的鹹甜劃出四個象限,一般水式、溼式、水式後熟法風味清雅,乾式、二次釀香氣較為濃厚,而實際味覺的鹹甜,則依各廠設定為主,想了解這部份可以依據各廠品項所提供的「風味雷達圖」、「鹹甜滋味比」來判斷。
期待在此平台的協助下,你可以找到自己在風味上的歸屬,然後建立屬於你個人飲食的品味,懂吃蔭油的你,我真心覺得你超酷!
從地圖找蔭油
從料理找蔭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