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CULTURE

蔭油文化
什麼是「臺灣蔭油」呢?
- 使用全豆發酵,全製程不含小麥相關原料。
- 釀造不限容器。
- 若為前製熟成,要日晒釀造 120 天以上;若為後製熟成,只需要日晒釀造 21 天以上。

臺灣蔭油文化工作者
我是「製醬人」,一個做醬油的人,比較特殊的是,我以臺灣古法釀製醬油,使用整顆豆子經製麴、洗麴(二次發酵)、日晒釀製而成,其醬油又稱之為「蔭油」。
蔭油製程繁複、費時費力,屬於高強度工作,但每當我打開甕蓋,用食指沾一口蔭油時,嘴裡美好的鹹鮮滋味就會瞬間讓我忘了身體所承受的辛勞與疼痛,可能我也是一個愛吃的人吧!不過,當我實際接觸販售,絕大多數的消費者早已習慣量化醬油所帶來的風味,對於這個在臺灣存在百年以上歷史的發酵調味品反而陌生,這讓我意識到,釀一瓶醬油四至六個月的時間,聽起來很久,但真正困難的,其實是一個產業文化的形成,臺灣蔭油文化的梳理,我認為很可能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時間蘊釀,我想,能多早開始就多早開始。
狹義定義
必須跟大家坦誠,過去我對傳統蔭油的理解 ——「黑豆、甕釀、日晒熟成四個月以上」—— 其實是狹隘的。這樣的認知即來自我經驗上的限制。從我父親教我做蔭油,到我曾紀錄過的十二家在地醬廠,無一例外皆以「黑豆、甕釀、長時日晒」為製作蔭油,我也因此從未意識到,現代蔭油的製作需求已和過去截然不同。這樣的狹義定義,很可能正限制著整個蔭油產業的發展,我們需要以更開放的視角來看待。

「蔭」其實只是指一種工法
在持續拜訪臺灣各地醬廠的過程中,我認識了屏東的廣妹來金醬油,他們使用黃豆製作蔭油,後來也發現「美東醬油」部分品項亦然。這讓我意識到,「蔭」其實只是指一種工法,與豆種無關。從台語發音「hìm」來看,意即在密封環境下加熱熟成。因此,我們應從「只能使用黑豆釀造」的舊觀念,修正為「使用整顆大豆(黑豆或黃豆皆可)」釀造。目前「蔭油」已廣泛定義為經過日晒熟成的醬油。
釀造容器
過去我認為必須使用陶甕,才算得上是蔭油。但現實是,台灣當前飲食文化已無力支撐大型陶甕的生產。
20 斗、24 斗的大甕幾乎絕跡,原因有二:
- 傳統釀造市場萎縮,製作陶甕早已不具經濟效益。
- 是工藝繁複、辛苦且高成本,年輕一代沒有意願接手。
據我所知,如今僅剩苗栗銅鑼窯仍有生產大型陶甕。若我們仍執著將陶甕釀造視為蔭油的必要條件,勢必限制其未來的國際發展。當然,我們並不是要否定陶甕釀造的蔭油,相反地,正因為甕熟蔭油的產量少,在未來只會更加珍貴,我們其實可以為甕釀的方式獨立出一個分級,讓臺灣蔭油的譜系變得更有層次。

最後談談日晒時間的長短
過去大部份接觸的醬廠其醬油最少日晒熟成四個月,只覺得在宜蘭日晒僅 21 天的蔭油是個特例,直到我認識了「島匠醬油」的桐巖,才第一次真正理解所謂的水式後熟法。由於宜蘭日晒期僅落在端午至中秋之間,其餘時間多雨,當地蔭油只日晒 21 天,風味熟成靠得則是長時間的熬煮,特別的是,在日晒約 14 天的前後加入熟糯米發酵,完成 21 天的日晒後,將豆汁取出,色澤熬煮至轉紅,再加入冰糖或麥芽糖,等蔭油液面形成一層薄薄的鹽結晶即完成,其風味清雅獨特,且製程複雜性並不亞於一般蔭油。所以「日晒時間的長短,並不是重點,重點是蔭油風味熟成的方式」,靠的是前製釀造還是後製熬煮。


臺灣蔭油的優勢
臺灣蔭油使用整顆大豆進行發酵,其完整的油脂與蛋白質經分解過後,油脂轉化為酯類香氣,在料理上擁有「耐久煮」之特性,傳說中的老滷就是使用蔭油,且風味相對於臺灣量化醬油完整,全製程不使用小麥「非常適合麩質過敏者使用」,此外,臺灣屬移民文化,受中國、日本與臺灣在地氣候的影響,香氣目前可依五大釀造方式區分,臺灣蔭油風味有著大家難以想像的豐富。
我們其實不用羨慕日本有味噌、豆麥醬油;韓國有大醬、泡菜;不用再羨慕歐洲有橄欖油、巴薩米克醋,臺灣本身就有一個底蘊深厚的「蔭油」飲食文化值得大家的關注,所謂風土不需遠求,它就在你我日常生活之中。
蔭油歷史
HISTORY

在臺灣,目前雖然無法準確地知道蔭油出現的時間,但我們可以從盤點過去的醬廠已傳承至第五、六代可知,臺灣蔭油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。
經盤點目前蔭油可分為五大釀造方式,其風味種類比日本還多元,這很好理解的是,臺灣為海島國家,屬移民文化,蔭油源自中國,其製法受到臺灣氣候與日本醬油的影響。相傳蔭油最初於明鄭時期傳入,但中國普遍使用黃豆製作醬油,而臺灣蔭油延續至今大部份以黑豆做為主要原料,製麴時為擴散發酵面積,會加入少量的米糠,釀造過程會有「蔭」這個動作,推測中國醬油在臺灣至少經歷過一次的在地化。

翻查文獻時發現,臺灣「乾式釀造」的蔭油與福建琯頭豉油的製程幾乎是一模一樣,兩者主要差別在「釀造容器」與「熟成手法」,琯頭法欲熟成之豆豉置於木桶之中,且不經日晒釀造,而臺灣的豆豉則是置於陶甕之中密封並日晒熟成,兩釀造法黑、黃豆皆有使用,不過可以確定的是,從臺灣通史-卷27的內容:「黑豆:四、五月種,八、九月收,以造醬油甚甘,並為鹽豉」可知,臺灣人更習慣以黑豆釀製醬油的風味。黃豆的部份只記載:「黃豆:粒圓,以製豆腐。」,黃豆是拿來做豆腐的,並未提及製作醬油一事。

乾式釀造的蔭油有著迷人且醇厚的香氣,但它有一個蔭油生產者都相當在意的問題 —「生油的產量非常地少」,很現實地,產量即為醬廠的收入,推測在經濟的考量下,延伸出了加入鹽水的釀造法 —「溼式釀造」,時至今日,溼式已成為臺灣蔭油廠最主要的釀造手法,佔百分之五十以上,值得一提的是,臺灣各式的釀造法中,唯乾式、溼式釀造會產生出一獨特品項,其名為「壺底油」,因釀在陶甕中的豆子濃度過高,日晒過程無法攪拌(又稱靜置釀造),蔭油於是有了上下層之分,接近甕底的蔭油其香氣最為純淨。

1985 年,臺灣割讓日本,經歷 50 年的治理,蔭油受到日本醬油製法很大的影響,即延伸出「二次釀」工法,很確定的是二次釀法是學習日本再仕入醬油的作法。臺灣水式蔭油的形成目前已知有兩個路徑,可以從豆麴有沒有水洗判斷。若需水洗則為臺灣乾式釀造的延伸,只是鹽水加得比溼式多,鹽水為釀造過程可攪拌之濃度;不經水洗即近似日本豆麥醬油、泉州惠安醬油的作法,但日本 1941 年發動太平洋戰爭,爾後臺灣物資短缺,小麥價格高漲,進而省去小麥及其相關製品的使用,即形成今日常見的水式蔭油之製法。

從氣候條件來看,臺灣苗栗以北,日晒較短,多為水式釀造。但桃園以北包含宜蘭,冬天至春天的季節時常下雨,可日晒熟成風味的時間非常短暫,為了解決風味問題,臺灣北部多雨的地區即延伸出了「水式後熟法」,此法透過後製長時間加熱熬煮的方式,解決了日晒短、風味不足的問題。

對蔭油的追本溯源,以商業角度來看好像沒什麼意義,但其實臺灣蔭油產業正需要一個起源文化來建構一致認知。
究竟蔭油是什麼?市場上充斥著大量錯誤的訊息。若產業中每個生產者對於蔭油的定義抱有相同的認知時,消費端才有辦法理解什麼是蔭油,當每個人都清楚什麼是蔭油時,臺灣蔭油的產業與飲食文化才有辦法開始累積,想要打造成一個國際產業品牌不再只是夢想。
在臺灣,目前雖然無法準確地知道蔭油出現的時間,但我們可以從盤點過去的醬廠已傳承至第五、六代可知,臺灣蔭油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。
經盤點目前蔭油可分為五大釀造方式,其風味種類比日本還多元,這很好理解的是,臺灣為海島國家,屬移民文化,蔭油源自中國,其製法受到臺灣氣候與日本醬油的影響。相傳蔭油最初於明鄭時期傳入,但中國普遍使用黃豆製作醬油,而臺灣蔭油延續至今大部份以黑豆做為主要原料,製麴時為擴散發酵面積,會加入少量的米糠,釀造過程會有「蔭」這個動作,推測中國醬油在臺灣至少經歷過一次的在地化。
翻查文獻時發現,臺灣「乾式釀造」的蔭油與福建琯頭豉油的製程幾乎是一模一樣,兩者主要差別在「釀造容器」與「熟成手法」,琯頭法欲熟成之豆豉置於木桶之中,且不經日晒釀造,而臺灣的豆豉則是置於陶甕之中密封並日晒熟成,兩釀造法黑、黃豆皆有使用,不過可以確定的是,從臺灣通史-卷27的內容:「黑豆:四、五月種,八、九月收,以造醬油甚甘,並為鹽豉」可知,臺灣人更習慣以黑豆釀製醬油的風味。黃豆的部份只記載:「黃豆:粒圓,以製豆腐。」,黃豆是拿來做豆腐的,並未提及製作醬油一事。
乾式釀造的蔭油有著迷人且醇厚的香氣,但它有一個蔭油生產者都相當在意的問題 —「生油的產量非常地少」,很現實地,產量即為醬廠的收入,推測在經濟的考量下,延伸出了加入鹽水的釀造法 —「溼式釀造」,時至今日,溼式已成為臺灣蔭油廠最主要的釀造手法,佔百分之五十以上,值得一提的是,臺灣各式的釀造法中,唯乾式、溼式釀造會產生出一獨特品項,其名為「壺底油」,因釀在陶甕中的豆子濃度過高,日晒過程無法攪拌(又稱靜置釀造),蔭油於是有了上下層之分,接近甕底的蔭油其香氣最為純淨。
1985 年,臺灣割讓日本,經歷 50 年的治理,蔭油受到日本醬油製法很大的影響,即延伸出「二次釀」工法,很確定的是二次釀法是學習日本再仕入醬油的作法。臺灣水式蔭油的形成目前已知有兩個路徑,可以從豆麴有沒有水洗判斷。若需水洗則為臺灣乾式釀造的延伸,只是鹽水加得比溼式多,鹽水為釀造過程可攪拌之濃度;不經水洗即近似日本一般豆麥醬油、泉州惠安醬油的作法,但日本 1941 年發動太平洋戰爭,爾後臺灣物資短缺,小麥價格高漲,進而省去小麥及其相關製品的使用,即形成今日常見的水式蔭油之製法。
從氣候條件來看,臺灣苗栗以北,日晒較短,多為水式釀造。但桃園以北包含宜蘭,冬天至春天的季節時常下雨,可日晒熟成風味的時間非常短暫,為了解決風味問題,臺灣北部多雨的地區即延伸出了「水式後熟法」,此法透過後製長時間加熱熬煮的方式,解決了日晒短、風味不足的問題。
對蔭油的追本溯源,以商業角度來看好像沒什麼意義,但其實臺灣蔭油產業正需要一個起源文化來建構一致認知。
究竟蔭油是什麼?市場上充斥著大量錯誤的訊息。若產業中每個生產者對於蔭油的定義抱有相同的認知時,消費端才有辦法理解什麼是蔭油,當每個人都清楚什麼是蔭油時,臺灣蔭油的產業與飲食文化才有辦法開始累積,想要打造成一個國際產業品牌不再只是夢想。






蔭油歷史
HISTORY
製醬工法
PROCESSING

泡豆
依不同季節的水溫,豆子泡水的時間亦不相同,但共同點是豆子的吸水率最好控制在 60%-80% 之間。
蒸豆
吸水率 60% 以下的豆子起來煮起來生硬,高於 80% 的豆子容易煮爛,這兩種情況都無助於麴菌的發酵,想像豆子是土壤,麴菌是作物,有好的土壤,才會有好的作物。



製麴
照顧豆麴與孩子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,豆子的品溫最好控制在 34-36 度之間,天氣冷就蓋棉被,天氣悶熱就排風降溫,盡量避免超過 38 度。
翻麴

溫柔的翻動豆麴,盡量不讓手壓倒了表面的麴菌,透過翻動,底部溫度較高的豆麴既可散熱,表面的豆麴亦可增加溼度,有助於麴菌的生長。
洗麴
因發酵時間拉長至 4-7 天,洗麴時通常麴菌已經老化,透過水的清洗可重新提升豆麴的活性。




下甕
豆麴水洗後需靜置 6-8 小時,當豆麴溫度上升至 45-50 度時,依不同釀造方式加鹽或加鹽水充份攪拌後入甕釀造。
日晒熟成
台灣是海島國家,也是釀造的天堂,良好的溫溼度條件,其他地方可能需釀製一年才會產生的風味,台灣只需要四個月。



第一次熬煮
台灣蔭油有別於日本的豆麥醬油,釀造使用的是整顆豆子,其香氣類型屬於酯類,需加熱煮滾才會顯現其完整的香氣。
過濾
陶甕中的生油加水完成第一次的熬煮後,此時裡頭的醬汁除了有蔭油還有豆子,為了取得純淨的蔭油,就必須使用濾布分離蔭油與豆子。



壓榨
為保留每一滴辛苦熟成的蔭油,濾布上富含蔭油的豆子會再經由壓榨收集剩餘的蔭油。
第二次熬煮

綜合過濾與壓榨的蔭油後進行第二次的熬煮,這時就可以加糖、一些可以增加味覺的添加物或提升風味的食材,調整出任何想要呈現的味覺。
成品過濾
在第二次熬煮時添加的調味物,偶爾會出現顆粒雜物,再次過濾可確保蔭油成品的純淨。


充填
充填必須在整個工廠最為潔淨的空間進行,以避免商品有雜質的出現。
高溫殺菌

蔭油通常會使用玻璃瓶裝填,然後經高溫 80 度約 15 分鐘的殺菌,不需防腐劑亦可保存 1 年以上,不過開封後,即需冷藏。
從地圖找蔭油
從料理找蔭油